晚更新世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层层序分析及新构造运动的新认识
编号:2380 稿件编号:33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23 17:23:38 浏览:1416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0日 08:05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议:[SP] 张贴报告专场 » [SP-15] 主题15、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 墙报

暂无文件

摘要
普遍认为,珠江三角洲存在上、下两个海侵-海退旋回,但对于下旋回的年代,学术界依然有3~5万年(MIS3)和12万年左右(MIS5)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由于两者的时代相差一倍多,古海面高度也有很大差异,导致对三角洲海水进退过程、环境变迁历史以及新构造运动强度的认识大相径庭,这是影响三角洲研究深入的瓶颈问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数十个典型钻孔岩心的考察,结合海量钻孔资料的梳理,运用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和思路,对研究区的地层及沉积相进行了重新划分,并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进行了对比,划分出SB3(基岩深度风化壳)、SB2(花斑黏土层2)和SB1(花斑黏土层1)等3条层序边界,他们分别代表MIS6、MIS4和MIS2的低海面时期。3条边界把三角洲沉积划分为下、中、上3层:下层含石排组(低水位域)、西南组(海侵水位域和高水位域)和三角组(海退水位域),属于MIS5;中层含上、下伶仃洋组(低水位域—海侵水位域—高水位域),埋藏较深,局限于珠江口~伶仃洋一带,属于MIS3;上层含杏坛组(低水位域)、横栏组(海侵水位域—最大海泛面)、万顷沙组和灯笼沙组(高水位域),属于MIS1。层序时空分布特征表明,研究区经历了长期构造稳定阶段后,发生由北北西向南南东方向的掀斜下沉并接受沉积,下沉到现今海平面位置的时间不早于MIS7(≤250ka)。在三角洲东部地区,早期(250ka~160ka)最大下沉速率小于0.6mm/a;晚期(160ka~今)减缓,最大值约0.16mm/a;从250ka至今的平均下沉速率约0.34mm/a;在三角洲西部地区,平均下沉速率约是东部的1/2,为0.15mm/a左右。
关键字
珠江三角洲;层序地层学;新构造;海面变化;深海氧同位素阶段
报告人
梁浩
博士后 中山大学

稿件作者
梁浩 中山大学
张珂 中山大学
黄屏 中山大学
余章馨 华南师范大学
李忠云 中山大学
陈震 中山大学
汤永杰 中山大学
曾强 广东中大深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