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背景噪声和天然地震面波频散联合反演中国南海及邻区的三维壳幔结构
编号:68 稿件编号:125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07 16:28:38 浏览:1362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0日 14:15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议:[S8] 8、地球物理 » [S8-1] 8、地球物理-1

暂无文件

摘要
中国南海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地区,形成了复杂的构造格局。建立中国南海及邻区的三维壳幔速度结构模型,对于了解南海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中南南海及邻区94个台站记录的垂直分量波形数据,提取了背景噪声和天然地震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采用分辨随空间横向变化的反演方法,得到了二维面波相速度分布,并进一步反演得到了15 – 250km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模型。我们发现在南海海盆下方存在一个明显的高速异常,南海海盆的岩石圈厚度约为70 – 80 km. 此外,在南海海盆下方的软流圈中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表明可能存在软流圈的部分熔融。在中南半岛Khorat高原下方80 – 150 km范围内存在明显的高速异常,表明Khorat高原具有较冷和厚的岩石圈,自中生代以来受到的破坏比较少。在加里曼丹北部,在岩石圈上部60 km范围内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可能源自软流圈物质的上涌。
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04061, 41931074, 41974064, 4167406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504202),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专项(2019CSES0102)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9M662585)联合资助。
 
关键字
中国南海;背景噪声;联合反演;壳幔结构
报告人
陈浩朋
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

稿件作者
陈浩朋 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
李志伟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罗志才 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
OjoAdebayo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谢军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软件直播观看创新研究院
包丰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软件直播观看创新研究院
王嘹亮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涂广红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