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消耗臭氧层物质和含氟温室气体监测及应用
编号:765 稿件编号:111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5 16:27:06 浏览:1286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16:10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议:[S12D] 12D、气溶胶与大气环境科学 » [S12D-3] 专题12.8 区域大气氧化性和二次污染物生成 & 专题 12.1 消耗臭氧层物质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监测、排放与环境影响研究

暂无文件

摘要
利用自组装的GC-ECD系统自2006年起在北京上甸子站开始开展十余种ODS和SF6在线观测,2010年利用自组装的GC-MS系统将观测物种扩展至HFC、PFC、NF3,并逐步在浙江临安、青海瓦里关、黑龙江龙凤山、云南香格里拉、湖北金沙、新疆阿克达拉、重庆江津等站开展采样观测。获得我国不同典型区域6类ODS(CFC、HCFC、Halon、四氯化碳、甲基氯仿、甲基溴)及4类含氟温室气体(HFC、PFC、SF6、NF3)的浓度水平及变化趋势。结合反演模型计算了我国ODS和含氟温室气体排放量,并应用于减排效果评估。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气受控卤代烃的关键监测软件直播观看,检测到实际空气样品中30余种受控卤代烃,采用优化的分析和标校流程,实现检测限约50ppq、精度约0.5%(100ppt以上物种),关键指标与国际领先水平相当。在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开展为期8个月的比对观测,系统连续自动运行5400小时,数据有效率95%,观测结果与国际领先的Medusa-GC/MS系统一致。
关键字
消耗臭氧层物质,温室气体,大气监测,氢氟碳化物
报告人
姚波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稿件作者
姚波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胡建信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许伟光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于海波 华纳创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陈丽曲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伊丽颖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于大江 黑龙江龙凤山大气本底站
徐宏辉 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