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火花海生态修复必要性、可行性、效果及环境影响的研究
编号:866 稿件编号:141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5 14:36:31 浏览:1217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11:40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议:[S18] 18、喀斯特科学 » [S18-2] 18、喀斯特科学-2

暂无文件

摘要
九寨沟因具有绝妙的自然现象或罕见的美学价值于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钙华景观是九寨沟美学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火花海面积约0.03km2,海拔2209m,是九寨沟最为艳丽的钙华湖泊之一。然而,2017年8月8日发生的7.0级地震致使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沟火花海钙华堤坝形成东西长40米、南北宽12米、深15米的决口,整个湖泊及其下游瀑布消失。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九寨沟自然遗产地美学价值、《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众意愿、修复软件直播观看、修复费用等的角度,揭示了火花海生态修复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另外,火花海生态修复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UNESCO WHC)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支持。为评估火花海生态修复效果及环境影响,团队在修复前、中、完成后对火花海及其上下游湖群进行了环境监测,内容包括美学价值、水文与水化学、钙华、植被和藻类等。结果显示:(1)采用景观特征评估法,发现修复工程期间美学价值轻微降低,但修复完成后美学价值接近震前水平;由于决口堤坝上植被恢复需要一定时间,火花海美学价值尚未完全恢复到震前水平;(2)火花海水位得到恢复,生态修复未显著改变与钙华沉积相关的水因子(方解石饱和指数、pH、碱度、Ca2+等)和水体养分(TN、TP、NH3-N、NO3-、NH4+、PO43-等);(3)地震前和生态修复后,火花海钙华堤坝上均有新钙华沉积,显示生态修复并未显著影响新生钙华沉积;(4)植被以自然恢复为主,区域植被总体得到恢复;(5)藻类生物量及种类未出现显著变化;(6)震后流域水土流失加剧,导致降水后湖泊出现浑浊、钙华中泥沙含量增加。火花海生态修复不仅保护恢复了九寨沟的遗产价值,也是首例震损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遗产点的生态修复,为其他遗产地保护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字
钙华湖泊,美学价值,钙华沉积,水化学,水文,植被恢复
报告人
肖瑶
四川大学

稿件作者
肖瑶 四川大学
乔雪 四川大学
唐亚 四川大学
刘婷 四川大学
张梦 四川大学
郑歆蕾 四川大学
李蓬勃 四川大学
谢瑶 四川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