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华南雷暴电荷结构演变及其与微物理过程关系研究
            
                编号:19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27 09:15:24                浏览:296次
                张贴报告
            
            
            
                摘要
                华南是我国雷暴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但针对该区域雷暴电荷结构的研究比较欠缺。本研究主要利用了广东闪电成像阵列(GD-LMA)的观测数据,结合双偏振雷达观测,分析了2021年6月16日华南地区一次雷暴过程的电荷结构特征及其与雷暴动力、微物理结构的关系。该雷暴电荷结构经历了初期偶极性、成熟期三极性和消亡期偶极性的演变。初期两电荷区高度都快速抬升。整个过程中,共观测到了1075次闪电,下部正电荷区参与了约11.8%的闪电放电。上正-中负以及中负-下正电荷区的核心放电位置平均高度差分别约为2.8 km和2.6 km。在雷暴消散阶段,雷达反射率显示上部正电荷区高度的下降速度明显慢于大粒子。整个雷暴过程中,上部正电荷区、中部负电荷区和下部正电荷区分别由干雪粒子、霰和更大的霰粒子主导,体积占比分别为81%、67%和70%。对应下部正电荷区未显现、参与放电和不再参与放电三个阶段,雷暴降水微物理过程分别由碰撞破碎、粒子分选和碰撞合并主导。
             
            
                关键词
                thunderstorm,lightning,charge structure,microphysical process
             
            
            
                    稿件作者
                    
                        
                                    
                                                                                                                        
                                    黄思莹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郑栋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张义军
                                    复旦大学
                                
                                    
                                                                                                                        
                                    张阳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吴翀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姚雯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张文娟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科学与软件直播观看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雷电重点开放实验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