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SO影响次年夏季气候的中纬度北太平洋经向途径
            
                编号:31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27 15:25:14                浏览:519次
                特邀报告
            
            
            
                摘要
                ENSO事件通常在秋季发展,冬季成熟,春季衰退,但其对随后夏季气候的延迟影响仍然显著。传统研究主要强调了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大西洋路径在ENSO延迟影响中的接力作用。本研究首次揭示了一条此前被忽视的中纬度北太平洋经向路径。在冬季ENSO成熟期,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引发太平洋-北美遥相关型大气环流异常,导致中纬度北太平洋中部海表温度较常年偏冷。由于海洋巨大的热存储能力,这种冷海温异常可持续至次年夏季,并通过向下的海表湍流热通量异常使其上空低层大气温度变冷,南侧大气经向温度梯度和斜压性增强。因此,北太平洋上空大气瞬变涡旋活动变得更加活跃。主要在大气瞬变涡旋涡度强迫作用下,ENSO事件次年初夏中纬度北太平洋上空大气表现为整层低压异常。低压南侧增强的西南风将低纬水汽进一步往东北方向输送,导致北美西北地区初夏降水异常增多。通过提出这一中纬度北太平洋经向路径,我们的研究促进了对ENSO事件的延迟影响以及相关物理过程的理解。在过去认识的热带纬向路径的基础上,中纬度经向路径的阐明使得我们对ENSO事件延迟影响动力学机制的认识更加完整。特别是中纬度海洋反馈作用的加入,使得ENSO事件的延迟影响可以从热带-副热带地区扩展至中、高纬度地区。
             
            
            
            
                    稿件作者
                    
                        
                                    
                                        
                                                                            
                                    陶凌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杨修群
                                    南京大学
                                
                                    
                                                                                                                        
                                    孙林元
                                    南京大学
                                
                                    
                                                                                                                        
                                    孙旭光
                                    南京大学
                                
                                    
                                                                                                                        
                                    房佳蓓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