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和内部变率协同效应导致近期中太平洋和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增加
            
                编号:38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27 17:21:22                浏览:655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厄尔尼诺具有多样性,1980年以来厄尔尼诺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表现为超强厄尔尼诺和中太平洋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明显增加。通过分析历史厄尔尼诺事件,发现在人类强迫较弱的1900年附近,也存在一个与最近40年相似的超强型厄尔尼诺和中太平洋型厄尔尼诺事件频发的时期。表明除了人类活动之外内部变率也是影响超强型厄尔尼诺和中太平洋型厄尔尼诺事件频发的关键因子。使用CMIP5/6多模式数据以及古气候数据,发现AMO可以通过遥相关过程影响热带太平洋海温梯度,进而影响超强型厄尔尼诺和中太平洋型厄尔尼诺发现频率。通过分离内部变率和外强迫,进一步揭示了二者对最近40年中太平洋和超强厄尔尼诺发生频率增加的相对贡献:过去40年间,内部变率贡献了三分之二的中太平洋和超强厄尔尼诺事件。
 
             
            
            
            
                    稿件作者
                    
                        
                                    
                                                                                                                        
                                    甘如玉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学院
                                
                                    
                                        
                                                                            
                                    黄刚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刘奇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胡开明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李熙晨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