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低轨道卫星间微波掩星软件直播观看探测和反演大气温湿廓线
            
                编号:41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28 13:47:54                浏览:518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是世界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认识和了解温度和水汽的时空分布与变化规律,特别是高垂直分辨率、高精度、长期稳定的垂直分布特征,对气候变化研究、数值天气预报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同时测量低地球轨道卫星间(LEO-LEO)微波掩星信号的折射和吸收信息,能够独立反演大气温度和水汽廓线。LEO-LEO微波掩星(LMO)探测是在GNSS无线电掩星(GRO)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掩星探测方法,两颗LEO卫星都将具备发射和接收功能,一颗搭载发射机,另一颗搭载接收机,它独立于现有的探测方法,是现有地球大气探测手段的重要补充。本研究聚焦于利用LEO-LEO微波掩星反演大气温湿廓线。首先,从探测方式、垂直分辨率和信号传播特征方面对LMO和GRO探测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对LMO探测温度和水汽廓线的反演性能进行了研究,统计分析了温度和水汽在低、中、高纬度带的反演性能,并研究了云中液态水和观测误差协方差对温度和水汽反演精度的影响。最后,研究了LMO探测频率对温度和水汽廓线反演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各频段适合探测的高度范围及频率选择的基本原则,通过仿真反演实验,分析了X、K和M波段等探测频点的选择对温度和水汽廓线反演性能的影响。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在轨实现的LEO-LEO掩星任务,本研究可为实现LEO-LEO掩星空间探测软件直播观看提供基本科学理论参考。
 
             
            
                关键词
                LEO-LEO微波掩星,GNSS掩星,反演软件直播观看,温度廓线,水汽廓线
             
            
            
                    稿件作者
                    
                        
                                    
                                                                                                                        
                                    张志华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王鑫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宗雪梅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王雯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发表评论